新能源汽车,疯狂收割地方政府

2023-05-19 18:30

时隔3个月,雷丁汽车黯然离场。

以破产为代价,再次敲响地方政府为造车“买单”的警钟。

这几年,地方造车有一种错觉,那就是“你行我也行”。

于是,从南至北,从东向西,不少区域招商瞄准新能源汽车产业。

提到新能源汽车,完全是“九死一生”在渡劫。胜出者寥寥无几,失意者熙熙攘攘。

这样的背景下,地方政府沦为车企“接盘侠”,新能源发展“垫脚石”。

面对投资大、竞争高、周期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,更应该考虑“揽瓷器活”时,到底有没有那个“金刚钻”?

造车泥潭,警示还不够

谈起新能源赛道,最疯狂时一度超过455家车企。

风口来了,不仅吹来了机遇,也吹起了泡沫。

时至今日,生产线仍保持正常运转的新能源车企,仅剩下40多家。

有些地方纵有财政、就业的焦虑,与其把钱投进基建领域,还不如选择既能拉动经济发展,又能提供就业岗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。

实践证明,对于三四线城市,好的抢不来,差的满地跑。

主要原因是,这些地方不具备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条件,缺少人才与技术,无中生有便只能靠资金“硬砸”。

换个角度来说,如果没有产业配套,一家车企为什么会选择落地这里?

前几年,即便是一二线城市,停工、烂尾、破产也在轮回中重复。拿江苏来说,曾积极引入大量造车新势力,奇点、理想、前途、陆地方舟、博郡、赛麟等。

然而,除了理想,其余基本都化为一地鸡毛。前途汽车欠薪停工破产;奇点成立6年没造出车;博郡4年资金链断裂;赛麟烧60亿破产了事。

而今年,威马失蹄、雷丁破产、贾跃亭牵手黄冈……

前不久,一家车企扩产正在选址。原来生产基地,位于二线城市,面积有限,且接近市中心。想打探下周边几个核心城市的配套,有的工业园区直接代建厂房,邀请企业“拎包入住”。

不难看出,在政府招商引资中,依然是过度看重投资额、预计产能等关键数据,而忽略了投入与产出的比例。尤其产能闲置后,政企双方都会为前期的“冲动”付出代价。

这完全是“饥渴”招商后遗症,各地招引新能源汽车时“掏心掏肺”,可项目风险评估究竟做足了多少?

真正犯错只有一种,就是没有从错误中得到教训。

政府买单,不揽瓷器活

从地方政府角度看,新能源车是一个“宝藏产业”。

首先,贡献利税。

在特斯拉与上海签订的对赌协议中,就规定了2023年开始每年纳税需超过22.3亿。而越是总体经济规模较小的地市,车企设厂生产带来的税收提升就越明显。

其次,带动产业链。

一家车企常常会涉及数千家各级供应商,而整车公司规模大、话语权高,对地市来说,这意味着把就业和产值都留在了当地。

最后,新能源车正是产业升级大方向。

整车厂从建设到投产一般不超过两年,重点关照项目甚至能压缩到一年以内。一旦成功投产,就是一张烫金的产业升级名片。

前些年,新能源汽车领域,地方政府规划了空前的产业政策,投入规模几乎不下万亿元。

在上一轮倒闭潮中,有不少是吃新能源汽车补贴而浑水摸鱼之辈,造车上基本没有竞争力。因此,部分车企纷纷将汽车卖给共享汽车企业。

然而,赶上了共享汽车寒冬,终究无法消化这些车辆,最终形成了各地的新能源汽车坟场。

一面是企业“跨界潮”,另一面是地方“投资潮”,新能源汽车赛道肉眼可见变得拥挤。

尤其,互联网造车企业多数都未能实现盈利,由于资金来自资本市场。但是,随着资本市场再次遭遇严冬,互联网造车企业融资极其困难。

除此之外,一些车企问题频出,也加剧市场忧虑。随着芯片、新材料等问题迭生,互联网造车企业在多重困境中“淹没”。

2023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两个标志性事件:

一方面是,补贴彻底退出。

另一方面是,打响价格战。

这预示着新能源车企进入“淘汰赛”,可能还会有部分车企陷入困顿,往往都需要地方政府“买单”。

但是,并不是说新能源汽车产业失去风口。反而,可能会迎来新机遇。地方政府正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教训,思考如何搭上这班快车。

一是,地方考虑是否有能力消化产能。二是,是否能化解债务问题。

以前,一些初创企业通过收购有资质的车企获得资质,相当于“借壳上市”。如今,这条途径被卡得死。

不得不说,新能源造车资质确实在收紧。各地方决策层,希望通过收紧资质发放的方式,提高产业集中度,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。

新能源汽车属于终端消费品,从产业长远的发展来看,市场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,消费市场能不能买账拼的是“硬件”。

所以说,不是投钱就能造出好车。未来考验的是,全产业链条的生态能力。而不是地方政府代建、代投的服务,特别是不能做“第一大股东”。

产业变革,车企分水岭

2023年会是一个分水岭吗?不无隐忧。

一是增速有放缓趋势。

从去年10月份开始,国产新能源汽车销量仍保持高速增长,但增势趋势有所收缩。

很明显,今年势头不再猛了。一旦增速放缓,潮退了裸泳者就很难独善其身。

二是竞争格局激烈。

国产新能源汽车不但面临着“强敌”特斯拉的频频降价,还有传统车企迅速转型带来竞争加剧。同一块蛋糕,有人吃得多,就必然有人少吃。

实践证明,“烧钱”的逻辑,未必能得出赚钱的结果。

其实,不管是新入局的科技巨头们,还是已经成功量产的造车新势力,目前都未必安全。

现在倒闭的是不能实现量产的一批,那下一阶段呢?技术成熟后,必将全面普及,当所有车企都能量产后,下一个出清的标准是什么呢?

产业培育需要时间,可是竞争加速背景下,留给后来的新势力们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短。

虽然,新能源汽车落后产能在一些地区或部分企业中过剩。但是,优质的新能源汽车产能,相对于发展需求来说则并不过剩。

比如,好的总装产能、压铸产能还不足。再比如,新能源汽车配套的供应链产能中,压铸所需的优质专用铝合金产能等目前也并不过剩。

接下来,行业发展必须朝着有序方面发展,各地政府善用自己手中的政策工具,以合适投入换来最大获益。

来源:招商网络

展开
订阅招商网络邮件周刊,每周行业资讯,最新政策信息、项目信息为您推送

全部

招商资讯

载体信息

产业园区

优惠政策

研究报告

项目播报

订阅
投资咨询热线
400-168-6016
  • 产业扶持政策
  • 企业投资政策
  • 土地厂房政策
  • 其他相关咨询
  •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
    快去查看吧~